译文
有一株繁盛的柏树生长在高大的山冈之上,它的树冠是那样的茂盛,形状就像是车上遮雨蔽日的车篷。
它那如蛟龙猛虎般的风姿是那样的巍然高耸,它一定可发主持担当高风流云的际会。
它是如此的圣明,所以正直之人都依附于它,元老旧臣也对它行再拜礼。
我怎么能够知道已经生长了一千年的树根,中途却变了颜色成为枯槁,不再有当年的风姿。
它生长的地方不是得不到适宜生长的土壤,它盘据地地方是如此的高大峻峭。
在凛冽的寒冬它突然间失去了依仗,一天天地过去,它的枝叶失去了青葱的苍翠,变得没有了生机。
一只美丽的凤凰带领着它的九只幼鸟,凄惨地哀
乾元二年(759)晚冬,杜甫自同谷入蜀,岁暮来到成都,第二年春,在浣花溪畔营建了草堂。杜甫离开了兵戈扰攘的中原,来到这“喧然名都会”的地方,在草堂里虽然过了一段比较平静的田园生活,但他并未超然于动荡不安的大世界,特别是自上元二年(761)以来,蜀中局势动荡,四月梓州刺史段子璋反,入秋又连遭天灾,打破了杜甫在草堂的平静生活。这就使杜甫不能不联系自身更深沉地思考着人民的痛苦和国家的危难等等社会问题。杜甫常常以饱览苦难的眼睛凝视着自然界的一切,往往把自已的感受寄托于物,曾写出了不少咏物诗。《病柏》和另三首诗《病橘》《枯棕》《枯楠》就是其中一组“托物寄兴”的代表作。
参考资料:完善
诗中描写一棵参天巨柏由茂盛转为凋残,他乡来客对此感到不解。这自然是一首托物寄意之作。但是,对于这棵“病柏”的所寄之意,历代注家则未能作出令人信服的解释。“病柏”究竟为何者塑形,作者在为何者伤叹,各家说法不一。
一种是无寄托说。如宋人赵次公云认为此诗只是赋体,并无比兴之意。这种解释显然有不通之处。说杜甫“眼中有此”,见而赋之,那么杜甫所见到的是病柏了,前六句所写的健柏形象则没有依据。
一种是有寄托说,但寄托之意是什么,认识上却五花八门。主要有以下几家:王嗣奭《杜臆》对此诗的主体形象“病柏”所寄托的意思并未阐释,只是就丹凤、鸱鸮二物生发些君子、小人的联想,
古之学者必有师。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人非生而知之者,孰能无惑?惑而不从师,其为惑也,终不解矣。生乎吾前,其闻道也固先乎吾,吾从而师之;生乎吾后,其闻道也亦先乎吾,吾从而师之。吾师道也,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是故无贵无贱,无长无少,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
嗟乎!师道之不传也久矣!欲人之无惑也难矣!古之圣人,其出人也远矣,犹且从师而问焉;今之众人,其下圣人也亦远矣,而耻学于师。是故圣益圣,愚益愚。圣人之所以为圣,愚人之所以为愚,其皆出于此乎?爱其子,择师而教之;于其身也,则耻师焉,惑矣。彼童子之师,授之书而习其句读者,非吾所谓传其道解其惑者也。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或师焉,或不焉,小学而大遗,吾未见其明也。巫医乐师百工之人,不耻相师。士大夫之族,曰师曰弟子云者,则群聚而笑之。问之,则曰:“彼与彼年相若也,道相似也,位卑则足羞,官盛则近谀。”呜呼!师道之不复,可知矣。巫医乐师百工之人,君子不齿,今其智乃反不能及,其可怪也欤!
圣人无常师。孔子师郯子、苌弘、师襄、老聃。郯子之徒,其贤不及孔子。孔子曰:三人行,则必有我师。是故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如是而已。
李氏子蟠,年十七,好古文,六艺经传皆通习之,不拘于时,学于余。余嘉其能行古道,作《师说》以贻之。